同行推荐>>

“冀”忆初心·寻访“红色镇馆之宝”⑭丨耿长锁纪念馆:追溯精神源头 汲取奋进力量

2021-03-16 14:59:52 来源:长城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寻访小分队:记者 张千 卢婉凤

在河北省饶阳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五公村,在合作化时期,该村更因当时的“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被誉为“社会主义之花”,而蜚声中外。提起五公村,不能不提到耿长锁。被誉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的耿长锁,曾两次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向党和群众交出了一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答卷!

耿长锁,饶阳县五公村人,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五公村党支部书记、初级社社长、高级社社长、五公人民公社社长、中共饶阳县委副书记、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等领导职务。耿长锁是中国共产党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是第一届、二届、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光阴荏苒。如今,耿长锁已经去世三十余年,但“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造福为民”的耿长锁精神依然深入人心,广为流传,放射出熠熠光彩。

耿长锁纪念馆。

走进耿长锁纪念馆院内,一尊巍然矗立的耿长锁全身汉白玉像映入眼帘,格外醒目的还有他背后的“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十个大字。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这位昔日的老社长、老书记,一身质朴的劳动者形象,他目光凝视着远方,静静“守护”着这个小村庄,也影响着这个小村庄。

耿长锁使用过的支前小推车、“创业大镐”、出席重要会议用过的代表证……无一不在诉说着耿长锁最本真、最质朴的本色。在耿长锁纪念馆,这些展品细数着他的生平过往,驻足间,那段岁月仿佛又重现!

一辆支前小推车

耿长锁初小毕业,青年时期就曾多次组织和领导贫苦农民与地主、富农进行斗争。他在饶阳县城,曾和雇工伙伴们一起,向资本家开展了要求增资和减轻劳动负担的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耿长锁积极领导和参加支前活动,破公路、挖战壕、抬担架、送军粮等。

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部陈列的小推车。长城网记者 卢婉凤 摄

在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部陈列着这样一辆小推车,当年使用过的痕迹清晰可见,小车多处用铁丝缠绕着,搭着用来捆绑货物的麻绳,旁边还放着装粮食的麻布口袋、牲口套。耿长锁纪念馆讲解员苑楷晗告诉我们,这辆小推车也是立有“战功”的。耿长锁带领村民及社员为前线运送军粮和军用物资所用的就是这辆小推车。

在支前工作中,农业合伙组始终走在全县前列,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为保证全村爱国粮如数交纳,耿长锁动员全体社员,搞好生产,多打粮食,年年超额完成交纳公粮的任务,而在合伙组的带动下,全村公粮交纳任务更是年年提前完成。

“绝密堡垒耿长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饶阳县建立起抗日组织,后发展为抗日政权。耿长锁先后担任过五公村农会主任、工人抗日救国会委员、工会改善部部长等职。抗战期间,五公村几十户堡垒户成功地保护了多名党政军干部。曾在五公村受到过保护的原河北省省长张曙光写过这样一首诗:“党政军民联络站,耿书普家列首名。抗日堡垒乔恒太,西头秘堡李庆丰。绝密堡垒耿长锁,情况紧急再启用。长锁家贫多困难,种地纺线打麻绳。”

“把耿长锁家称作‘绝密堡垒’,一点儿也不为过。”耿长锁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李若楠说,“当时,为了更好地掩护干部,耿长锁夫妇带领孩子一起在自家小院挖了地道,站岗放哨、给部队传送情报、给藏在地道里的同志们送饭、保护抗日人员,这些都是常干的事。”

耿长锁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李若楠讲述耿长锁的故事。长城网记者 卢婉凤 摄

掩护外地学生。长城网记者 卢婉凤 摄

“他们一家不仅掩护干部,还成功掩护过两个抗日中学的女学生。”李若楠讲到。1941年冀中地区抗日斗争形势越来越残酷,跟随部队的学校决定分散活动,有两名外地女学生小荣和小茹,分散到五公村,上级指示由耿长锁负责掩护,为了应付汉奸查问,就让小荣假作耿长锁的女儿,小茹假作耿长锁儿媳妇。耿长锁全家跟两个学生相处得像家人一样亲,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日子里,耿长锁夫妇把好的粮食都让给两个学生吃,自己一家蒸树叶野菜吃,两个学生在耿长锁家中度过了最危险时期,后来安全回到了部队学校。

“三把大镐创业”

耿长锁合伙组创业时用的三把大镐。长城网记者 卢婉凤 摄

“时光追溯到1943年,冀中平原遭受严重干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人们生活异常艰难,米糠、干菜、树叶、花生皮成了穷人们的主食。危难之时,耿长锁带头响应,动员、组织五公村卢墨林、李砚田、乔万象三户贫农成立了土地合伙组,互帮互助,合作劳动。”讲解员苑楷晗生动地讲述了“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的成立过程,“当年他们就是用这三把大镐刨完了12亩地,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这就是后来被人们传颂的“三把大镐创业”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老四户”在秋收麦场。(左起:乔万象、耿长锁、李砚田、卢墨林。)

此外,为度过灾荒,耿长锁组织村民农业、副业一起抓,纺经子、打麻绳,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为全县“组织起来,生产度荒”树立了榜样。

1951年春,农业合伙组改名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土地合伙组”到“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五公村农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被誉为“社会主义之花”。

五公村第一辆拖拉机。

1953年,河北省第一拖拉机站在五公村成立。

现场人潮涌动,围绕着一台拖拉机,铁犁翻起着笔直、匀称的土波浪,大家拥簇着、欢呼着观看着机耕作业……在展馆中,墙上陈列的这张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张照片是十年社庆时,河北省第一拖拉机站在五公村成立,随后进行了机耕表演,尽管只有3台拖拉机,在当时可是轰动了十里八乡。五公村就像唱大戏一样,大家请亲戚、叫朋友,一同来开眼界。”苑楷晗讲道。从此,五公村由农耕时代走向机械化时代。

一辈子为了乡亲能致富

耿长锁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勤俭奉献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带领渴望共同富裕的乡亲们向愚昧挑战,与贫困抗争,闯出一条共同富裕的幸福大道。

耿长锁1951年、1979年两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几十年来,他带领五公村人艰苦创业,创造了骄人的业绩,战荒丘、改盐碱、打水井、种果树、办副业、办工厂,五公村日益走向富裕,耿长锁成为那个时代农业战线的一个杰出代表,五公村也伴随着他的名字红遍大江南北,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五公村视察指导工作,村里还经常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参观、学习的代表。  

已经80岁的耿长锁,依然下地干活。

生于农村,奉献给大地。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到省级干部,耿长锁的一生脚不离土地,心不离群众,手不离劳动,始终保持最本真最朴素的农民本色。他常说:“多走路,多劳动,腿上有劲,脚下有根。”

耿长锁经常带头劳动,每年的平均做工工分都在两百个以上。从1960年开始,国家根据文件每个月给他五十元的生活补助,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做工不要工分了,也就是说,从1960年到1985年耿长锁一直在义务劳动。

1968年,耿长锁担任了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省里为了照顾他的工作和生活准备给他安排一套住房,让他搬到省会石家庄去住,他却说:“那可不行,五公是我的根,我怎么能离开五公和乡亲们呢?”他一辈子没有离开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更是为其奉献了一生的智慧和精力。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耿长锁纪念馆。

“耿长锁纪念馆的建立,主要是宣传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成立的背景,弘扬耿长锁精神。纪念馆主要包括雕塑广场、人物展厅、耿长锁生产合作社社部和耿长锁故居。目前,馆内共展览老照片400余幅,展出实物230余件。”耿长锁纪念馆馆长魏志伟介绍。

游客参观纪念馆。

耿长锁纪念馆已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实习实践基地、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三走进”活动实践基地。

“几十年来,耿长锁精神一直影响、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进。作为全国劳动模范耿长锁的故乡,更应该发扬和传承好老社长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造福为民’精神。”五公村党支部书记张红兵说,“多年来,我们带领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农工商齐发展。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

在五公村,曾与耿长锁共事过的老党员们谈起他的精神,赞不绝口。村民们说起他的贡献与事迹,更是“往事”如昨,感念至今。

五公村村民李德强,从小就受耿长锁精神熏陶影响,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担起社会责任。“我是党员,又是退役军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我的职责。”李德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德强接触了建筑空间模块这个行业并发现了其中的商机。经过一年的市场考察,他回到五公村成立了饶阳县安居美宅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开始创业。

“单位的员工大都来自本村和周边村,间接带动家庭就业40多户。”李德强说,目前,公司产品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受到了客户的广泛好评,将来厂房还要扩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当不当代表都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一辈子也跑不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耿长锁用一生的实际行动铸就了“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造福为民”的耿长锁精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耿长锁的人生辉映着家乡,而耿长锁精神更是在这片热土上薪火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时刻激励着后来者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顽强拼搏、奋勇前行。

来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张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