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推荐

讲好榜样故事 筑牢百年初心⑤|郭天林:推进“红绿”融合让乡村振兴“跑起来”

2021-06-08 16:06:10 来源:邢台市全媒体中心

扫码阅读手机版

寻一方绿水青山,忆一段峥嵘岁月。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内,绿色生态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

近日,走进前南峪,漫山遍野的翠绿和空气中弥漫的栗子花香扑面而来,生态经济沟里一串串红彤彤的樱桃挂满枝头。前来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的群众络绎不绝,接受完红色洗礼后,大家摘桑葚、杏,观生态美景,品农家饭,好不热闹。

近年来,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以老书记郭成志为榜样和标杆,带领党员干部为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不懈奋斗。他们一手擦亮生态底色,一手挖掘红色文化,走出了一条“红绿”融合的生态发展之路,让乡村振兴“跑起来”。去年,郭天林获得河北省乡村振兴“领头羊”荣誉称号。

延长红色产业链

为乡村振兴聚“人气”

今年,“追忆抗大历史”“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两条线路入选我省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学习路线。郭天林敏锐捕捉到,这为深藏“红色资源”的前南峪带来了发展新机遇。

“用活红色资源、搞好红色旅游,不但有利于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更好成效,还可通过做优做强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跑起来’。”在每月15日党员例会上,郭天林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参会党员群众,就下一步如何丰富红色旅游业态开展“头脑风暴”。

红色旅游可以激活深埋的“红色文化”。只有让历史中那些用文字演绎的地方变成游客留下足迹的地方,才能让游客更好地把这些红色坐标刻在心中、融入灵魂——秉承这一理念,大家逐步明晰项目规划思路:挖掘抗大红色资源优势,打造VR智慧党建中心、青年训练基地,上线抗大沉浸式实景演绎,并对抗大旧址修缮还原。

说干就干。眼下,抗大实景演绎正在紧张有序彩排中,不久将正式上线。VR智慧党建中心的设备已进入调试阶段,中心将于6月底前投用。在建的青年训练基地将举办传统教育研学活动。前南峪14个抗大旧址所在院落正在进行修缮,其中8个院落将重点打造,室内布展正同步进行中。

郭天林说,延长前南峪红色旅游产业链,增加文化内涵,就是为了增强旅客代入感,让红色旅游带来更多好评、赢得更多人青睐,为乡村振兴聚“人气”。

经粗略估算,新项目全部投用后,预计前南峪年可新增游客10万人次,将进一步带动采摘、农家乐、农副产品销售等,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做起“红绿”融合文章

走绿色观光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生态发展之路,是郭天林给前南峪选择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2003年,郭天林新任村党委书记。

此前,脱贫后的前南峪人并未满足经济林果带来的收入。而是利用周围山上贮藏有30余种矿物质的优势,先后创办了10余家企业,村集体经济随之迅速壮大。

群众富了,生活好了,可碧水蓝天却少了。2002年,省旅游部门领导来村里参观后,建议上旅游项目、走生态旅游之路。然而,这3家企业冒黑烟、流黑水、出黑渣,高能耗高污染成为制约前南峪生态发展的一大障碍。

2003年2月15日,前南峪村“主题党日”上,就3家企业去留问题,大家展开激烈讨论。郭天林回忆,当时整个会场乱成“一锅粥”。这次会议罕见地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但最终决定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去做党员群众的思想工作。

会后,时年60岁的郭成志对郭天林说:“关键时刻一定不能动摇!咱当干部的,就是要想老百姓想不到的、办老百姓看不到的,只要是为大家好,老百姓早晚会理解。”

郭天林带领村干部从党员到群众一个个做工作、一户户去谈,群众的气儿慢慢顺了,发展的路子也越来越清晰。后来,村里忍痛砍掉了年纯利润860万元的村办污染企业,依托经济沟绿色生态资源和“抗大”红色资源,开发“红绿”结合的生态旅游区。

带火生态旅游业

打造太行山区最富的地方

产业兴则百业兴。在“绿红融合”生态发展思路指引下,郭天林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向青山、红色资源要发展。

郭天林先后请来150余位技术专家,换种品优价高的经济林,在山脚沟谷发展西洋参、红小豆等高效作物。“林材头、干果腰、水果脚、米粮川、林果山”的生态模式日臻成熟。

“村民们通过在村集体的果园里打工挣钱,到年底还能得到村里给的分红。七七八八加起来,每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左右。”郭天林感慨地说,现在真正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我们这一条沟年收入就在100万元左右。

为满足游客对更好旅游环境的需求,郭天林还改造升级了前南峪景区的基础设施,兴建抗大陈列馆和故居,让小山村变身天然氧吧和国家4A级景区。前南峪生态旅游区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之一。

“红绿”结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前南峪村民开辟了一项项新副业——售卖文玩核桃、做树雕、开办农家乐等。

海书农家院见证了生态旅游的升温。起初,王海书夫妇将自建的二层楼改造成民宿。但“旺季的时候,一房难求”,于是又新扩建了一栋二层楼房,房间按宾馆标间打造,农家院年收入可达10万元。

在前南峪,越来越多像王海书夫妇这样的村民正在搭上乡村旅游快车,敲开通往幸福的大门。目前,全村每年吸引游客近5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8760万元,全村80%的家庭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86万元。

“过去这里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以后要通过全体村民的努力,让这里成为太行山区最富的地方。”谈及村子未来的发展,郭天林信心十足。

记者:郭文静

通讯员:王聚芬

责任编辑:张帆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