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推荐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几经变更院名 唯“哈院精神”矢志不移

2021-06-11 18:09:46 来源:河青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红色冀忆 庆祝建党100周年·“医心向党”系列报道⑤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几经变更院名 唯“哈院精神”矢志不移

【编者按】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务工作者是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白衣战士,是最美的逆行者。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传统,展现我省卫生健康机构的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传递卫生健康系统“红色接班人”的青春正能量,在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下,《河北青年报》深入一线,推出系列报道“红色冀忆·医心向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医护工作者的祝福。

2021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外景(主图).jpg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外景。(摄于2021年)

【医院名片】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衡水市人民医院),是为纪念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英勇献身的加拿大籍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官员、外科医生铁尔生·莱孚·哈励逊而于1947年命名的,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医院。

【寻根追溯】

1.png

一所好的医院是人民的福祉,一种好的精神是英雄的旗帜,而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以下简称“哈院”)便是凝聚了英雄精神,为人民谋福祉的地方。正因如此,走在衡水街头提起治病救人,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说到“哈院”。

从命名到复名再到随后发展,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哈院几经搬迁、辗转,却始终将“人道博爱,大医为民”的精神作为立院、兴院的“根”和“魂”,成为衡水人民心中治病救人的“定海神针”。

1946年,当时的邯郸国际和平医院,坐落在河北省武安县王二庄.jpg

1946年,当时的邯郸国际和平医院,坐落在河北省武安县王二庄。

【红色记忆】

医护人员上阵,投入医院建设

1946年初秋,晋冀鲁豫边区,邯郸国际和平医院内一片忙碌的场景。院长朱琏亲自带领医护人员,在不影响诊病的原则下,开展抬砖、抬土、平地、奠基等集体劳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更好地为我军伤病员提供治疗服务,边区开始筹建新的医院,邯郸国际和平医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由于边区物资匮乏、经费不足,医院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医院成立后,还有少数病房没有完工,与此同时,需要住院的伤病员人数却骤增,病房供不应求。为克服困难,医院决定采取“工人做导师,自己也动手”的方针,医护人员齐上阵,投入到医院建设中。

1946年4月15日,邯郸国际和平医院成立后,组织防疫队进农村。右图为医院第一任院长朱琏.jpg

1946年4月15日,邯郸国际和平医院成立后,组织防疫队进农村。右图为医院第一任院长朱琏。

开展多项活动,支援解放战争

邯郸国际和平医院建成初期,除开展专门的医疗诊治活动外,为支援解放战争也组织了一些其他活动。

1946年9月,为响应边区号召,邯郸国际和平医院发起为前线战士募捐活动,朱琏院长带头捐款,其他人纷纷响应,当场募集到冀钞6575元。

1947年2月,医院又组织开展了生产节约运动,每个人都积极思考生产节约的办法并制定个人生产节约计划。“当时,药房人员与部分医生用科学方法提炼制取太行山土产药材;护士组成互助组,开展纺织、缝纫、磨豆腐等生产活动。她们不但会给干部做衣服,还做饼干给病人吃,生绿豆芽给伙房改善伙食。”医院纪念哈励逊项目办主任兼宣传处副处长郝晓宁边翻阅档案边对记者说。

1951年元旦,河北省石家庄哈励逊医院全体合影留念.jpg

1951年元旦,河北省石家庄哈励逊医院全体合影留念。

哈励逊逝世后,医院更名纪念

上述的邯郸国际和平医院,即哈院前身。说起哈院名字的由来,我们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铁尔生·莱孚·哈励逊。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参加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医务工作的哈励逊医生亲眼看到,经历14年抗战的解放区人民,迫切需要大量的医药物资。1946年8月,他携带280箱医药物资从北京出发前往邯郸。几经辗转,哈励逊最终将物资送到邯郸国际和平医院,并在离开时许诺还会运来更多的救济物资。

哈励逊(左二)将医疗物资运抵解放区,在邯郸国际和平医院前留影.jpg

哈励逊(左二)将医疗物资运抵解放区,在邯郸国际和平医院前留影。

1947年1月,哈励逊携40吨医药器械和20吨纺织品,来到山东解放区张秋县(今山东聊城市张秋镇)。此时的他,已面容憔悴,疾病缠身。

哈励逊展室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第二批物资经铁路由上海运往邯郸国际和平医院。一路上,哈励逊的运送工作受到战争的影响,加之饥寒交迫以及北方的恶劣气候,在绕道运送这些物资的途中,哈励逊不幸身染重病,于1月10日凌晨,长眠在了他心心念念的这片土地。

1947年2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哈励逊追悼会上,解放区救济总会驻沪办事处代表林仲宣布:为了永远纪念哈励逊大夫,将晋冀鲁豫军区的邯郸国际和平医院更名为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

1991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外景(主图).jpg

1991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外景。

经过多次调整,最终得以复名

医院原党办室主任李广印告诉记者,在地区变革、医院搬迁的过程中,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这个名字曾几次“丢失”,直到1987年,才再次恢复。

1953年以后,医院曾先后更名为“石家庄专区第一人民医院”“石家庄专区医院”“石家庄市第二医院”。1962年划归衡水专区后,又更名为“衡水专区医院”“衡水专区人民医院”“衡水地区医院”。

1987年,河北省卫生厅发布了“关于衡水地区医院恢复‘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名称”的批复,“衡水地区医院”名称不变,同时恢复“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名称。一座带有光荣革命传统、蕴含英雄情结的医院开始阔步前进。

对口支援新疆.jpg

对口支援新疆。

【红色传承】

坚持帮扶支援,传递“人道博爱”

“12月22日,阴。今天收治了一名老年患者,情况万分危急,我与同事先后忙碌了5个多小时才让老人脱离险境……这才是医生价值的体现。”这篇工作日志的作者是哈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金荣。

2015年,他与其他4名医生共同来到衡水市饶阳县医院,开展为期半年的对口支援工作,类似的抢救每天会发生多次。两年后,作为专家团队,他又远赴新疆,“从零开始”帮助尉犁县人民医院组建重症医学科。

在哈院,有很多像王金荣这样扎根基层的“大专家”,他们的持续援助让基层医院的内外部面貌发生着变化:学科短板正在快速弥补,一批医疗骨干正在茁壮成长,服务地方医疗的能力正在全面提升……

对于支援帮扶来说,难得的是坚持,而比坚持更可贵的则是坚守。从2002年开始,医院先后派出49人援疆,援尼泊尔、刚果金,他们传技术、援物资、做宣教;从2005年开始,医院又先后派出330多人,赴武强、饶阳、安平进行支援帮扶……他们将“人道博爱,大医为民”的精神,播撒到各个角落。

驰援藁城.jpg

新冠疫情期间迅速集结赴藁城进行核酸采集。

疫情暴发以后,多次派员驰援

2021年1月5日0时58分,一阵手机铃声响起,刚刚睡下的护理部主任童莉接到紧急任务:马上抽调10位护士,凌晨3点集结出发去石家庄藁城进行核酸采集。

“每次遇到这种突发事件的时候,报名的人数都会远远超过需要的人数。”说起她的护士团队,童莉满脸写着自豪。“我印象特别深,有个小伙子叫杨景严,他是护士出身,后来被调到宣传处工作,这次也主动报名上了一线。”

冬季里最冷的几天,气温已经达到了零下18摄氏度,因为任务需要,队员们常常干到凌晨。“真想把防护服一脱,坐下来吃顿热乎乎的饭”“护目镜上的雾气滴到护目屏上,结了一个又一个小冰柱”……从队员们的日记里,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情景。

无论生死、不计回报,多年的红色根基,让哈院人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始终秉承这样的信念。特别是武汉暴发疫情之后,每位医护人员都是整装待发,只要有需要大家都会往前冲。

2020年,医院抽调三批共11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先后援助武汉市第七医院、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以及武汉雷神山医院。2021年1月5日至2月6日,医院先后派出六批共53名队员驰援石家庄藁城、邢台南宫、石家庄人民医院,分别担负核酸采集、重症轻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南院区效果图.jpg

医院南院区效果图。

从多方面入手,不断优化服务

衡水市民冯丽娜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她的奶奶因心脏病需要每星期到哈院化验、调药。“第一次陪奶奶去医院,我特地换上了运动鞋,做好了跑前跑后、跑上跑下、排长队的准备。”冯丽娜说,没想到就诊、拿药、交费只要用一张小小的就诊卡就可以完成,她忍不住点赞。

“卡替代”工程,只是哈院积极改善患者就诊流程举措中一个小小的方面。“为方便患者就诊,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我院成立骨科中心、加建1至2号楼连廊工程、筹建门诊楼自动扶梯……对有限的空间进行最大限度拓展优化。”郝晓宁介绍说。

作为衡水市唯一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哈院担负着全市440多万人民的医疗保障任务。2017年,哈院筹备建立南院区,预计2022年年底南院区投入使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书记郑辉指导疫情防控工作.jpg

医院党委书记郑辉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医院党员话红色传承:

让哈励逊精神永放光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新时代,医院是如何带领全院人员践行红色精神的?建党百年之际,青年党员又有哪些心里话要向党表白?对此,记者采访了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党委书记郑辉和几位青年党员。

医院党委书记:

牢记使命,为人民健康做贡献

■记者:医院的红色根基带来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郑辉:立足建党百年的新起点,我们要无愧于哈励逊,无愧于哈励逊一生所追求的正义事业,继续从哈励逊精神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让精神谱系的传家宝永放光芒,将“人道博爱、大医为民”的哈励逊精神融进医疗实践中,时刻牢记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行医不忘仁爱之心,为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贡献,为健康中国战略做出哈院贡献。

■记者:近几年来,医院是如何践行哈励逊精神的?

■郑辉:近年来,我院党委以规范、提升建设“办人民满意医院、做人民满意医生”的“两满意”医院为指引,采取多种措施创新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努力做大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不忘全力支援国际国内医院医疗建设,以人文精神履行社会责任,坚定公立医院的价值取向,持续针对衡水市饶阳、安平、武强县医院开展帮扶,再到支援湖北、石家庄、邢台抗击新冠疫情……哈院人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优秀的医德医风、过硬的战斗精神,为人类健康事业筑起了一道坚强的钢铁长城!

■记者:作为红色精神传承的医院,有哪些为民服务的举措?

■郑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院将深入贯彻落实上级相关要求,奋力开创医院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全力谱写健康衡水新篇章。扎实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加速推进门诊楼自动扶梯和1至2号楼连廊工程项目,积极推行智慧医院和互联网医院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缓解“看病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患满意度。加速推进南院区的建设速度,争取早日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医院青年党员:

坚持初心,时刻给自己“加油”

■记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有哪些心里话,有什么样的祝福要说?

■内分泌兼营养科侯丽萍:去年疫情刚暴发时,我写了几次请战书,很遗憾最终没去武汉前线。在医院发热门诊的组建及坚守中,我感受到国家和我们医院的凝聚力,或许每个人学医的初衷不同,但每经过一个考验,就会让自己的品质和意志得到一次洗礼。那段岁月终生难忘,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初心。

■急诊科吴建朝:作为“80后”的我们,现如今已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也正是应该体现自己价值的时候。我依然记得当初上武汉前线之前,那句铿锵有力的“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誓言。抗击疫情的经历带给我很多感悟,包括对生命的敬重、对职业的信仰,以及对自己未来学习上的指导。我有一个女儿,我希望我们做的这些,能对她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心外科石秋林:作为一名“80后”共产党员,入党12载,无论在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开展援助工作,还是在治病救人的医生本职岗位上,我都坚持初心矢志不渝,时刻给自己加满油,全心全意为解除人类病痛而奋斗,用我一颗赤诚之心为党的千秋大业贡献毕生力量。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李瑶 陈雪

供图/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

河青新闻网编辑张永忠|频道主编耿硕|频道监制李默涵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