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推荐

红色启蒙 这里走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

2021-06-30 18:00:28 来源:河青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李大钊纪念馆外景.jpg

李大钊纪念馆外景。

【纪念馆名片】

李大钊纪念馆包括纪念馆和故居两部分。

故居位于唐山市乐亭县大黑坨村,始建于1881年,是李大钊出生成长的地方,现为复原陈列;纪念馆坐落于乐亭县新城区,于1997年8月16日落成开馆,由李大钊生平事迹陈列展览、李大钊纪念碑林等组成。

李大钊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现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和旅游胜地。

【导览人】左婷李大钊纪念馆讲解员

讲解员左婷1.jpg

一身旧式长袍,圆脸黑胡、圆圆的镜片……这是李大钊烙刻在历史中的样子。

1927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在刑场上慷慨激昂、大义凛然,将生命永远定格于38岁。先驱者的人生轨迹是伟大的,在于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

近日,记者来到李大钊的家乡唐山市乐亭县,走进李大钊纪念馆,跟随讲解员左婷,找寻这位党的主要创始人一生信仰执着的由来,一起追忆这位革命先驱的伟大事迹。

1、李大钊纪念馆大门.JPG

李大钊纪念馆大门。

【展馆速览】

李大钊出生地,报国思想开始的地方

三进宅院错落有致,一丈高的十字花墙透露出无华淡雅,两棵丁香树对称而植……这是位于乐亭县大黑坨村的李大钊故居。

故居坐北朝南,呈长方形,系李大钊祖父李如珍于1881年设计监造,取名“怀德堂”,是冀东农村典型的穿堂院格局。

“这里奠定了李大钊的文化基础和少年立志报国的思想萌芽,也留下了他传播新文化、点燃革命火种的红色足迹。”李大钊故居管理处副主任赵书明告诉记者。

在这里,一把有些破损的藤椅尤为珍贵,这是李大钊在北大工作时买下的。在这把藤椅上,李大钊写下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青春》等一系列文章。其中在《青春》一文中,他鼓励中国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坚信中国的青春即将到来。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为无数中国青年照亮了前进之路。

“1920年8月,也是在这把藤椅上,李大钊与陈独秀一起商量建党的事情,他一锤定音,将党的名字定为中国共产党。”赵书明说。李大钊牺牲后,其妻赵纫兰将这把藤椅运回了故乡。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李大钊故居遭受了严重破坏,于1978年二次维修。1982年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大钊纪念馆瞻仰大厅.jpg

李大钊纪念馆瞻仰大厅。

8656平方米馆区展现李大钊丰功伟绩

李大钊纪念馆位于乐亭县新城区,建筑面积8656平方米,设置有李大钊生平事迹陈列展览、李大钊廉洁风范展览、李大钊纪念碑林等。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8根气势宏大的“功绩柱”。“这象征着李大钊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丰功伟绩。”左婷介绍。通往纪念馆主楼的是一条长长的阶梯。“这段阶梯共有38级台阶,寓意李大钊走过38年短暂而伟大的人生历程。”左婷说。

一座李大钊同志的汉白玉雕像安放在瞻仰大厅内,他神态沉静,面容和蔼可亲。

据了解,李大钊生平业绩陈列展览分三个展厅。在第二展厅,有一组铜像格外引人注目。雕像中的李大钊与陈独秀目光坚毅同望远方,这便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场景。当时曾流传这样一首诗:“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

纪念馆中还陈列着很多与李大钊生前生活相关的文物。“这是李大钊在北大的工资条,月薪120元。加上在其他大学的兼课费,李大钊每月的收入有240元。当时,两三元即可维持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的开销,但李大钊家却经常无米下锅。”左婷说,“大钊先生常常把工资用于革命事业和支持贫困学生。”

在纪念馆主楼西侧还建有李大钊纪念碑林,碑林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与纪念馆风格一致。纪念碑林由像亭、碑亭、碑廊等几部分组成,展出碑刻及复制碑61块。

【故事】

他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的生命虽仅走过38个春秋,但铺就的事业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后人皆传颂李大钊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这背后,是怎样的波澜壮阔?

报考法政学堂,成为其人生重大转折

在李大钊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份泛黄的天津《大公报》,上面刊登着当时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及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招生广告。

据介绍,当时李大钊同时报考了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和长芦银行专修所,结果他两场考试全部中取。最终,李大钊选择了前者。

对自己这次人生重大选择缘起的阐述,李大钊曾回忆道:“军医非我所喜,故未投考。银行专修所我亦被考取,但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意。故皆决然弃之,而入法政。”

在北洋法政专门学堂6年的学习、生活中,李大钊所学的正科课程,除了政治学、选举制论、外国贸易论、国际私法等内容,每周还有多达十几个小时的日语、英语课。

这为李大钊成为思想家和革命家准备了最基本的条件。

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说,正是入校后“习法政诸学及英、日语学”,他“随政治知识之日进,而再建中国之志趣亦日益腾高”。

借敌人让他写供状机会写下生命绝唱

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主持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集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一体的社团组织,是中国北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在帝国主义默许和支持下,悍然出动三百多名警察、特务,包围了李大钊所在的苏联大使馆,逮捕了李大钊等60余人。在狱中的22天里,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秘密审讯,百般折磨,但李大钊大义凛然,关于党的机密始终只字未露。

“这篇长卷,就是李大钊的《狱中自述》。这是他在狱中借敌人让他写供状的机会写下的生命绝唱,记述了他为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光辉一生。”左婷介绍说。

“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惟望当局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写道。在生死关头,李大钊念念不忘的还是民族的兴亡、青年的前途和祖国的文化,唯独没有他自己。

李大钊的狱中自述.jpg

李大钊的狱中自述。

【红色传承】

家人在李大钊感召下走上革命道路

“有一首歌,晴天不能唱,雨天才能大声唱,这是什么歌?”这是一个特殊的“灯谜”,而答案就在赵书明手中这本《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里。

翻开回忆录,阅读李大钊女儿李星华温情的文字,百年弦歌仿佛在耳畔响起。“有一天天快黑的时候,父亲在书房里喊哥哥和我。我们跑进书房才知道他又要教我们唱歌,心都乐飞了。”李星华在书中写道,这天,李大钊教孩子们唱的是《国际歌》和《少年先锋队队歌》。“父亲说,不能唱得声音太高了,叫街上的警察、暗探听见,是会把我们逮起来的。我听了父亲的话,觉得这两首歌更加珍贵可爱了……每逢下雨天,我们的歌声就不那样低沉,而是嘹亮起来!雨下得越大,我们的歌声就越高。”

赵书明是赵纫兰弟弟的孙子。“我的爷爷赵晓峰就是在李大钊的感召下走上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赵书明说。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这是赵书明会唱的第一首歌,这首歌也唱出了他的心声。

红色基因不褪色,故乡旧貌换新颜

在李大钊故居的前院,有一棵百年丁香树。

赵书明介绍,李大钊身世孤苦,“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唯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祖父李如珍带着他在家中栽种了许多花草树木,引来蝴蝶、小鸟,既陪伴了大钊孤单寂寞的幼年,又培养了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这棵丁香树是幼年李大钊亲手栽下的。”

如今,李大钊生前最爱的丁香花已成为乐亭县的县花。每年5月花期,花香满城。

在李大钊的故乡大黑坨村,不仅有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更是有“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1991年,周边地区还在种植玉米、棉花等作物时,大黑坨村就在全县乃至全市率先发展起设施农业,后以点带面迅速扩大规模,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水果、蔬菜。如今,这个只2000多人口的村子,已建有果蔬大棚1200多个,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余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50多倍。

【历史意义】

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来到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和故居缅怀先烈、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觉醒年代》,让我更深入地认识了李大钊。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他的精神令人钦佩。今天我特地带家人来到纪念馆,学习先辈的爱国精神。”游客赵女士近日慕名来到李大钊纪念馆,和家人一起感受红色文化。

据悉,如今乐亭县的李大钊纪念馆,既是李大钊生平业绩的展览馆,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是研究李大钊的中心,又是独特的旅游景区。每年接待量达130万人次。

目前纪念馆已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必看文物】

见证国共首次合作的樟木书箱(国家一级文物)

见证国共首次合作的樟木书箱.jpg

从1922年到1924年,李大钊代表党中央三赴上海、两下广州、五跨长江,为促成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孙中山邀请李大钊出席,为了保存会议的重要文件,李大钊购买了这个樟木书箱并非常珍视。这个樟木书箱是李大钊促成国共首次合作的重要历史见证。

送给学生罗章龙的毛毯

送给学生罗章龙的毛毯.jpg

1924年,李大钊与其学生罗章龙等人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此期间,罗章龙要赴欧洲参加赤色职工代表大会。临行时李大钊将自己仅有的一块毛毯送给了他。李大钊牺牲后,罗章龙将毛毯作为传家宝留给后人。2001年,罗章龙的后人将毛毯捐赠给了李大钊纪念馆。

为家乡小学聘请女教师书信(国家一级文物)

为家乡小学聘请女教习书信.jpg

1919年冬天,李大钊在家乡建立国立大黑坨小学,并开设女生班,开创了当时当地男女合校的先河。1920年5月5日,李大钊写信给时任国立大黑坨初等学校校长宁绍先,为家乡小学聘请女教师。这封信是由李大钊生前的挚友宁绍先的侄孙、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宁大明夫妇于2009年捐献的。

日本留学时用过的茶盘、茶叶筒(国家二级文物)

日本留学时用过的茶盘、茶叶筒.jpg

这对紫红色的木质茶盘和茶叶筒是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时用过的。在日本,有一次李大钊和同学们一起上街,在一所王室主办的“游就馆”里,看到了好多日本掠夺去的中国物品。李大钊怀着默默的忧国之情,买下了这对茶盘、茶叶筒,“饮异乡茶,思故乡源”。

【记者手记】

在先辈开辟的光明之路坚定前行

翻阅一本本历史文献,走过他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流连于后人为寄托敬意而修建的纪念碑、纪念馆……作为一名20世纪的“80后”,在采访中,记者寻着李大钊的生命轨迹,试图了解19世纪80年代末出生的李大钊。

曾经,大钊先生自称是“播种者”。所幸,近百年过去了,先驱手中革命的火种依然闪亮。一名在纪念馆参观的党员说,“先驱大钊前仆,千万党员后继。革命的精神,有后来者传承。”这样的理想信念正如当年李大钊所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如今,我们站在李大钊先生的故土上回望历史长河,李大钊先生曾经播撒下的红色火种如今已在这片土地上迸发出无穷的力量,青年人正踏着先辈开辟的光明之路坚定前行。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王玎

供图/李大钊纪念馆

河青新闻网编辑张永忠|频道主编耿硕|频道监制李默涵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