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推荐

【开局行贵州】这5年 化屋村禁渔护河与山水共生

2023-08-25 14:44:14 来源:多彩贵州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贵州毕节黔西市新仁乡。晨起,化屋村村民杨清鑫推开窗户,就能看见鸭甸河水衔远山奔流而来,汇入乌江。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

临乌江而居的村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世代以打鱼为生。2018年开始,毗邻乌江源百里画廊风景区的化屋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十年禁渔要求,全面取缔网箱养殖。

5年来,化屋村这一方山水有了怎样的改变?

退渔:碧水重回六冲河

杨清鑫祖辈都是化屋村人,年幼时常和玩伴在浅滩嬉戏,长大一些就跟着父亲行船于水上。

10多年前,游客日渐增多,农家乐批发鱼,外来客购买鱼。旅游旺季,杨清鑫捕的鱼根本不够卖;如淡季,鱼又卖不完。于是,杨清鑫在乌江支流六冲河上支起网箱,若鱼有富余,就倒入网箱圈养起来。

同在那些年,为解决水库区移民生计问题,贵州多地兴起网箱养鱼。杨清鑫所在的化屋村,因毗邻乌江源百里画廊风景区,对于网箱养鱼一事,不鼓励亦未明令禁止。

陆续有村民参与网箱养殖。杨清鑫和妻子也将网箱规模扩大,并购买鱼苗来投放。1个网箱30多平方米,能养数千条鱼,“6个网箱,年收益近20万。”

据化屋村村委会统计,2018年,贵州在乌江全域启动取缔网箱养殖工作前夕,化屋村网箱养殖户达18家。

取缔网箱,是化屋村党支部副书记杨香连干基层工作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尽管杨香连再三解释,“退网箱”是为了保护环境,但村民一时半会儿都接受不了,“养了近10年的鱼,怎么突然就违规了?”

养殖户们以沉默抗争过,也在杨香连走村入户的路上围堵过。2个月后,化屋村1000多平方米的网箱还是被取缔了。

按规定,拥有捕鱼船的人家,每户只能保留1艘自用渡河的小船,“登记下来共有42家。这个数量会逐渐减少,用坏了就不可再申请。”杨香连说。

当村委工作人员将专业捕鱼船没收时,杨清鑫心里不是没有怨气的。

那段情绪低沉的日子,他常坐在小院里发呆,养鱼的点滴历历在目:每当将饲料投入网箱,水面上就会漂起一层薄薄的油污。随着残渣剩饵、鱼体排泄物增多,水体逐渐浑浊,每年起码有10%的鱼因缺氧死去。

“那时水里时常散发腥臭味。”其实,杨清鑫和妻子也“感觉到了不对”,但当时不知该如何改变。看着面前曾被网箱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江面,恢复了清波浩渺的气势,杨清鑫忽然就“想通了”。

巡河:渔民变身“清道夫”

再次穿好救生衣、解开船锚、摇动船桨驶离岸边,昔日渔民杨清鑫,变成了守护乌江碧水的“清道夫”。

从六冲河化屋码头出发,至鸭池河大桥一带,约20公里河面,行船往返需1小时,但因途中要打捞不少漂浮物,杨清鑫两口子常常要花上7、8个小时。

漂浮物大都是空矿泉水瓶等塑料品,其余还有浮叶、枯枝、死鱼虾等。“5年前,多雨季节,水浪从上游裹挟而来的垃圾与枯枝布满河面,导致行船困难。”杨清鑫说,尽管垃圾一年比一年少,但巡河仍不能停止。

如今最麻烦的是遭遇大风大浪。大浪能将长6米、宽1.5米的小船抬升1米多高。不过杨清鑫有经验,大风来临前,崖壁和树枝会发出不同声响,每当此时,他都会迅速将船行驶靠岸躲避。

今年入夏后,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蜂拥而至。某次巡河时,杨清鑫听到乘船行于六冲河段的游客感慨“这儿山水太美了,我好想住在这里”。阳光洒向江面,粼粼波光就像杨清鑫雀跃的心情,“我们的化屋,我们的六冲河,原来如此令人向往。”

“现在发现,当年退网箱是正确的,每天的辛苦也是值得的。”杨清鑫说,2020年以后,长江流域全面禁渔,村里从未发生过偷捕鱼类现象。转产上岸的村民们,都投身旅游业,化屋村码头也对游船油污处置实行更严格的管理,比如启用新能源船舶替代燃油型船舶。

2021年4月,毕节市辖区内的乌江流域的监测断面由1个增至9个。每月毕节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人工取水一次,现场测量ph值、电导率、溶解氧、浊度、温度五大参数,再将样本带回实验室,化验检测总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的含量是否超标。

“化屋村六冲河段水质常年稳定向好。”毕节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一科负责人刘沛友说,经监测,毕节市辖区内的乌江流域监测断面化的水质均保持二类标准,即全国性的水质标准,水质较为清洁、无臭味、适口性好,适用于城镇供水及一般型食品加工用水。

新生:村民与山水双向奔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化屋村早已深入人心。

近年来得益于化屋村旅游发展,不少早年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选择返乡。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创业的热情,还有对一方山水的珍惜。

村民杨龙曾在福建工作,休息日总相约朋友去近郊游玩。那儿的村寨,农家庭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种满枇杷等果树。游客络绎不绝,村里人做起生意,不管是售卖水果,还是操持餐饮,都显得充实而富足。

“这才是我心中美丽乡村的样子。”杨龙想起父亲催他离家务工,神情里满是对故园“耕地少,养家难”的焦虑,“我们化屋村,也可以吃‘旅游饭’!”

从福建回到化屋村,杨龙在乌江观景台附近卖凉面、烙锅等小吃,他特别在意环境的保护,收摊前总会将附近打扫干净。

从小摊起步,杨龙一步步把生意做大,后来将老宅基地的房子租给旅游公司,又在六冲河边新建了楼房,成为民宿老板。每年夏季,杨龙家民宿14间房供不应求,游客最多时,月收入能达8万元。

化屋村还有20多户村民开起了民宿,此外还有多处农家乐、小摊贩。杨龙说,这一片湖光山色,助大家开启了新的生活模式,过上了更好的日子,化屋,也越来越像他曾经羡慕过的沿海乡村。

杨龙的民宿就坐落于六冲河边,从楼顶望向江面约200多米的距离。风平浪静时,甚至可用肉眼看见鱼儿在水中曳尾。

一天,杨龙发现江水颜色和以往有差异,他就去村委反应:“六冲河是不是被污染了?”

化屋村村委随即查看系统,水质在线监测浮标传回的数据并无异样。观察许久,杨龙仍有些担忧,于是托人请来当地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取水化验,得到“无污染”结果后方才放心。

杨香连说,村民们更紧张环境问题,并倒逼着村委推行更好的环保措施。

目前,化屋村依托“5G+数字乡村统一平台”,在河流沿线布设了24个摄像头,并附带“云喇叭”,一旦发现游客偷捕、乱扔垃圾、下河游泳等违规行为,“云喇叭”就自动喊话制止。“有大家的呵护,有大数据的帮忙,化屋村,定会永远水清岸绿。”

本网记者:李思瑾 吴 蔚

责任编辑:郑晓娟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